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遂初赋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
《遂初赋》者,刘歆所作也。少通诗书,能属文,成帝召为黄门侍郎、中垒校尉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好《左氏春秋》,欲立于学官。时诸儒不听,乃移书太常博士,责让深切,为朝廷大臣非疾,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太守。是时朝政已多失矣,以论议见排摈,志意不得,之官,经历故晋之域,感念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征事,而寄己意。
昔遂初之显禄兮,遭闾阖之开通。
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官。
备列宿于钩陈兮,拥大常之枢极。
总六龙于驷房兮,奉华盖于帝侧。
惟太阶之侈阔兮,机衡为之难运。
惧魁杓之前后兮,遂隆集于河滨。
遭阳侯之丰沛兮,乘素波以聊戾。
得玄武之嘉兆兮,守五原之烽燧。
二乘驾而既俟,仆夫期而在□。
驰太行之严防(《水经·泌水》注作「险峻」)兮,入天井之乔关。
历冈岑以升降兮,马龙腾以超摅(本作「起摅」,从《文选·赭白马赋》注改。)
无双驷以优游兮,济黎侯之旧居。
心涤荡以慕远兮,回高都而北征。
剧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
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
骛驷马而观风兮,庆辛甲于长子。
哀衰周之失权兮,数辱而莫扶。
执孙蒯于屯留兮,救王师于途吾。
过下虒而叹息兮,悲平公之作台。
背宗周而不恤兮,苟偷乐而惰怠。
枝叶落而不省兮,公族阒其无人。
曰不爨而俞甚兮,政委弃于家门。
载约屦而正朝服兮,降皮弁以为履。
宝砾石于庙堂兮,面隋和而不视。
始建衰而造乱兮,公室由此遂卑。
怜后君之寄寓兮,唁靖公铜鞮
越侯田而长驱兮,释叔向之飞患。
悦善人之有救兮,劳祁奚太原
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
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
䨥美不必为偶兮,时有差而不相及。
虽韫宝而求贾兮,嗟千载其焉合?
仲尼之淑圣兮,竟隘穷乎蔡陈。
屈原之贞专兮,卒放沈于湘渊。
何方直之难容兮,柳下黜出而三辱。
蘧瑗抑而再奔兮,岂材知之不足。
扬蛾眉而见妒兮,固丑女之情也。
曲木恶直绳兮,亦不人之诚也。
以夫子之博观兮,何此道之必然。
空下时而矔世兮,自命己之取患。
悲积习之生常兮,固明智(《文选》张华《答何劭诗》注作「暗」)之所别。
叔群既在皂隶兮,六卿兴而为桀。
荀寅肆而颛恣兮,吉射叛而擅兵。
憎人臣之若兹兮,责赵鞅晋阳
轶中国之都邑兮,登句注以陵厉。
雁门而入云中兮,超绝辙而远逝。
济临沃而遥思兮,垂意兮边都。
野萧条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
飘寂寥以荒䀛兮,沙埃起之杳冥。
回风育其飘忽兮,回飐飐之泠泠。
薄涸冻之凝滞兮,沸溪谷之清凉。
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降霜。
扬雹霰之复陆兮,慨原泉之淩阴。
激流澌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
飒凄怆以惨怛兮,戚风漻以冽寒。
兽望浪以穴窜兮,乌胁翼之浚浚。
山萧瑟以鹍鸣兮,树木坏而哇吟。
地坼裂而愤忽急兮,石捌破之岩岩。
天烈烈以厉高兮,廖𡌉窗以枭穴牛。
雁邕邕以迟迟兮,野鹳鸣而嘈嘈。
望亭隧之皦皦兮,飞旗帜之翩翩迥(本作「回」,从《文选》班彪《北征赋》注改。)
百里之无家兮,路修远而(本作「之」,从《文选》班彪《北征赋》注改。)绵绵。
于是勒障塞而固守兮,奋武灵之精诚。
赵奢之策虑兮,威谋完乎金城。
外折冲以无虞兮,内抚民以永宁。
既邕容以自得兮,唯惕惧于竺寒。
攸潜温之玄室兮,涤浊秽于太清。
反情素于寂漠兮,居华体之冥冥。
玩琴书(本作「书琴」,从《文选》何劭《答张华诗》注,陶潜《经曲阿诗》注《归去来辞》注,石崇思归引》注乙转。)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运四时而览阴阳兮,总万物之珍怪。
虽穷天地之极变兮,曾何足乎留意。
长恬淡以欢娱兮,固贤圣之所喜。
乱曰:□幽潜德,含圣神兮。
抱奇内光,自得真兮。
宠幸浮寄,奇无常兮。
寄之去留,亦何伤兮。
大人之度,品物齐兮。
舍位之过,忽若遗兮。
求位得位,固其常兮。
守信保己,比老彭兮(《艺文类聚》二十七,《古文苑》。)
节悯太子谥册文 初唐 · 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九
维景云元年岁次庚戌十月戊寅朔二十九日景午。皇帝若曰。
咨尔故皇太子重俊业隆继体。
才膺守器。辨日高视晋储。
防年遐吞汉两。抚军监国
皇基攸固。齿冑问安。
圣图惟永。顷以谗邪浸润。
恩礼疏薄。外迫伊戾之谋。
中启骊姬之谮。彼则凶计斯甚。
摇动元良。尔乃诚心密运。
扫除悖德。兴晋阳之甲。
以罪荀寅。拥汉阙之兵。
而诛赵虏。呜呼。
逆首虽殄。凶党未清。
属投杼生疑。乱兵旋及。
朕代天理物。推亡固存。
近剿四凶。缅怀三善。
言徵备礼。以慰冥魂。
银榜山门。画堂泉室。
三年遂远。上宾之驭不留。
千载犹生。全节之名长在。
存著徽烈。殁有馀裕。
志业若此。痛悼良深。
宜加宠号。用旌不朽。
今册谥尔曰节悯太子。魂而有灵。
嘉兹茂典。呜呼哀哉。
论刑法不便表 其二 第二表 唐 · 李彭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九
臣某言。
臣伏见诏书。
内外官取受一匹以上。
科本罪外。
放归田里。
五匹以上。
仍于犯处便附贯者。
臣闻国之大礼。
必存其故不易其宜。
循其教不易其俗。
故礼曰。
刑者侀也。
一成而不可变。
此则百代常行之道也。
周礼曰。
刑新国。
用轻典。
刑平国。
用中典。
刑乱国。
用重典。
此又三等用刑之意也。
然设三槐九棘之吏。
入钧金束矢之条。
盖又慎之至也。
故详刑则死者不恨。
而生者不怨。
怨恨不生。
则灾害不作。
灾害不作。
则太平之理也。
尧舜之圣。
犹曰惟刑恤哉。
成康之贤。
故称明德慎罚
为政之道。
可不慎欤。
自周室寖微。
穆王荒耄。
作五刑之属。
立三千之条。
度时而用。
所谓刑乱者也。
春秋之时。
王道寖坏。
征伐交起。
教化不行。
子产铸书。
见疵于叔向
荀寅设法。
获毁于仲尼
偷薄之政。
自是滋矣。
秦至始皇
专任刑罚。
赭衣塞路。
奸邪并生。
囹圄成市。
天下愁苦。
刘项一呼。
土崩瓦解。
降自魏晋
至于陈隋。
历代兴亡。
莫不因此。
孔子曰。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人无所措手足。
诚哉是言也。
当今天下有道。
庶政惟和
四方无虞。
万邦从政
正可胜残去杀。
道德齐礼。
大革前非。
淳风一变。
今乃下明敕。
刑书
深非元元之望也。
夫刑罚者御人以威。
法令者示人以信。
若成而数变。
则人之心不安。
严而必行。
则狱讼滋起。
先王所言。
议事以制。
不为刑辟者。
惧人之有争心也。
伏惟陛下取鉴前典。
率由旧章。
国用常刑。
俯收严典。
则政经有序。
德洽人心。
万姓咸曰。
大哉王心。
兹用不犯于有司矣。
且臣闻宽者仁也。
者正也。
上正其道。
下必从之。
陛下居无为之时。
行不严之化。
则如风偃草。
日用而不知。
岂待威之以深刑。
而欲革之以贪性。
苟纵免而无耻。
亦何益于哉。
臣又闻之。
至刑无所用。
至政无所理。
杨泉物理论曰。
奸与天地俱生。
自然之气也。
人主以御人。
宽则奸易禁。
急则奸难绝。
今法虽大设。
犯者逾多。
臣愚以为持政之急。
老子曰。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此盖急刑。
非止奸之意。
伏愿陛下深思之。
臣识见近浅。
才非匡济。
谬参列侍。
忝齿诤臣。
敢不竭诚。
以速官谤。
傥裨政化。
虽死犹生。
读谷梁传二首 其一 中唐 · 权德舆
 押庚韵
引用典故:晋阳甲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
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
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贿赂公行论 唐 · 陈惇修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八
春秋之时。
晋主夏盟。
威服天下。
大夫专政。
贿赂公行。
内外离析。
是故示威平邱而齐叛。
辞请召陵而蔡叛。
盟于沙咸而郑叛。
次于五氏而卫叛。
涖于郑会于夹谷。
歃血于黄而鲁叛。
诸侯既叛于外。
大夫复叛于内。
故奔于晋阳赵鞅叛。
入于朝歌荀寅与士吉射叛。
晋国之大。
天下莫强焉。
而卒之败坏而不能守者。
臧哀伯曰。
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
宠赂章也。
晋卿始祸。
缘卫贡也。
乐祁见执。
献杨楯也。
蔡侯从吴。
荀寅货也。
昭公弗纳。
范鞅赂也。
而晋室不复能主盟矣。
夫为国以义不以利。
而处晋朝者。
贿赂公行如此。
晋安得而不败乎。
典午之时。
政以贿成。
亦由是也。
杜预在外镇。
数饷遗洛中贵要。
或问其故。
曰吾但恐为害。
不求益也。
杜预最为忠贤。
且复当武帝时
朝廷清明。
纪纲未甚紊乱。
所以为保身之计者。
尚只在于馈遗权贵。
则是贿赂之风。
固已滥觞于此时矣。
延及后世。
兹风益炽。
荀郗都督青兖。
见朝政日乱。
惧祸及已。
多所交结。
每得珍物。
即遗都下亲贵。
兖去洛五百里。
恐不鲜矣。
募得千里牛。
旦发暮还。
观荀郗之所以为身谋者。
亦无以异于杜预也。
夫厚苞苴以赂权门。
在二子固不得为有守。
然所以使人如此。
则当时在朝廷者。
亦不得为无罪也。
是故读王沈之释时论。
有曰融融皆趋鸷之士。
其在炉冶之门者。
推挟炭之子。
苟非斯人。
不如其已。
鲁褒之钱神论。
有曰京邑衣冠。
疲劳讲肄。
厌闻清谈。
对之假寐。
见我家兄。
莫不惊视。
何必读书。
然后富贵。
观二人愤时之所作者如此。
则知当朝士大夫贪墨成风。
几于不可救药也。
晋室安得不凌迟。
毁誉乱于善恶之实。
情慝奔于货欲之途。
干宝谓晋之败坏也如此。
其知言乎。
赵鞅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乐全集》卷一六
《春秋》定之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晋赵鞅归于晋」。
《公羊》、《谷梁传》曰:「此叛也,其言归何?
以地正国也。
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士吉射。
荀寅与士吉射者,君侧之恶人也。
曷以叛言之?
无君命也」。
愚读《春秋》二传至是,而未尝不疚心焉。
夫二子之说《春秋》,信长于诫劝,然与圣人之用心为异。
圣人之言所以辞微而旨远者,岂故迂为之哉?
盖亦使人可以取法,而不可为利也。
譬之天日,可望也,而不可亲也。
今二子托事立辞,虽意主于诫,而反为奸乱之津歧,权诈之准迹,故自诛错而来,称兵构祸,以逐恶正国为名者,皆迹赵鞅之事也。
且晋自景公而下,公室卑弱,六卿富强,政出多门,渐以衰乱,及此范氏、中行氏之乱,而赵鞅实为祸首焉。
案《左氏》之说,初,赵鞅以不忍小忿而杀邯郸午,故午子稷以邯郸叛。
午,荀寅之甥,而荀,范吉射之姻也。
故范、中行氏助邯郸而伐赵氏之宫,赵鞅晋阳,晋人围之。
而韩、魏与范、中行相恶,荀跞欲因乱以为利,故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今三臣始祸,而独逐赵鞅,刑不均矣。
请皆逐之」。
故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中行氏,弗克。
二子遂伐公,败而奔朝歌
韩、魏以赵氏为请,故归于绛。
若其取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人,而以地正国之事,盖二子之寓言者。
且智伯以三臣同罪,独逐为刑不均,故范、中行逐焉。
而韩、魏独以赵氏为请,是亦不均矣。
由韩、魏而得归,尚何国之能正!
夫范氏、中行氏,晋国世卿名族矣
考寅、吉射事君之素,而恶无所载,尚何君侧之恶之谓?
自赵氏之归,而晋国无岁不用兵,竞与韩、魏并智氏,三分晋国而有之,唐叔之祀用殄焉,其祸始乎此也。
且使后世权诈者袭其迹而为之,故由二家之书实粉泽之也。
愚见其言不可为法,而适为奸雄之利,故曰异乎圣人之用心者,其谓此也夫!
谨论。